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由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四部委共同组织,自2011年实施以来,成效显著,油气及重要矿产勘查取得系列重大突破,在确定了具体找矿目标任务的18种能源和重要矿产中,除煤层气和锡矿外,其他矿种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五年目标任务,其中金、铅、锌、镍、钨、钼6种矿产提前完成10年找矿目标;基础地质调查保持快速推进势头,能源矿产调查评价取得重要新发现;基础地质理论研究引领地质找矿工作向新区新类型拓展,潜力评价和找矿预测工作有效指导地质找矿工作;深地、深海探测和航空物探能力显著增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矿产勘查多点突破
(一)新增一大批矿产资源储量
2011~2015年,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矿产勘查取得重大突破,新增一大批重要矿种的资源储量,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开采消耗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实现保有资源储量普遍增长的五年。其中,新增资源储量达到大型规模以上的有150余处。
据全国矿产资源储量通报,2011~2015年,我国主要矿种勘查新增资源储量:煤炭2990亿吨、铁矿石132.7亿吨、锰矿石7.7亿吨、镍279.2万吨、铜2341万吨、铝土矿9.6亿吨、铅锌6068万吨、钨(WO3)460万吨、锡78.7万吨、钼1559.5万吨、金4949.4吨、钾盐3.6亿吨、晶质石墨9065.02万吨、磷矿石58.1亿吨。
(二)新发现一批矿产地
随着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深入推进,重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稳步增长,煤炭、铀、铁、铜、铝土矿、铅锌、钼、金等重要矿产勘查新获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型以上规模矿产地。
2006~2015年,新发现矿产地4344处,其中,大型及以上890处,中型1132处,小型2322处。“十二五”期间新发现矿产地数量1505处。2015年新发现矿产地160处。
(三)发现和评价了一批世界级大矿
到目前为止,我国新发现的大营铀矿、朱溪、大湖塘钨矿、多龙铜矿、三山岛金矿、沙坪沟钼矿、双尖子山银矿、火烧云铅锌矿、甲基卡锂矿等世界级矿床均在整装勘查区内。
其中,西藏多龙整装勘查区铁格隆南探获铜资源量1100万吨,成为我国首个千万吨级铜矿床;山东莱州-招远地区向深部拓展,累计探明资源量4500吨,其中400吨以上矿床3处,跃居世界第三大金矿集区;云南鹤庆北衙金矿提交金资源量334吨、共生的铜、铅锌、铁、银都分别达到大型规模(铜74万吨、铅锌257万吨、铁1.73亿吨、银6277吨),是目前我国少有的高品质金多金属矿床;贵州铜仁锰矿新增资源量3.65亿吨,实现了中国40多年来锰矿找矿又一重大突破;青海祁漫塔格夏日哈木镍矿探获镍资源储量106.17万吨,在中国实现了自金川以来镍矿勘查的又一重大突破;江西朱溪(236万吨)与大湖塘(107万吨)钨矿的突破,连续刷新了单一矿床钨资源量世界第一的新纪录;内蒙古双尖子山银矿的资源量已超过2万吨,稳居中国银单矿床资源量之首;新疆发现了中国目前资源量最大、品位高的火烧云铅锌矿,资源量已达1894万吨;四川甲基卡外围新增氧化锂资源量88万吨,累计探明资源量188.77万吨,成为世界少有的、我国最大的特大型锂矿床,此外,李家沟及党坝、业隆沟矿区共探明氧化锂资源量125.42万吨,为建设川西新能源基地提供了资源保障;内蒙古浩尧尔忽洞发现大坞淀大型晶质石墨矿,累计探明资源量超1775万吨;新疆奇台黄羊山石墨勘查取得重大突破,资源潜力超6000万吨,有望形成新的晶质石墨资源基地;黑龙江鸡西石墨资源储量扩大,已探明石墨矿物总量达5000万吨,进一步稳固了我国石墨资源全球第一的地位。
(四)形成一批大型能源资源勘查开发基地
2011~2015年,找矿突破亮点纷呈,多点开花,全国范围内形成了铜、铅锌、镍、钨、钾盐等46个资源勘查开发基地,提升了我国大宗紧缺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
从查明资源储量上来看,46个资源勘查开发基地中的大型矿产地查明资源储量在全国大型矿产地查明资源储量中占有较大比重。涉及的13个重点矿种中,8个矿种占比超过50%,其中钨、冶金级铬铁两个矿种占比更超过90%,而这46个大型矿产地总面积为63.07万平方千米,仅占我国陆域国土面积的6.57%。46个资源勘查开发基地在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国家资源安全维护方面发挥了支柱作用。
从地域分布上来看,一方面,以山东胶东金矿、辽宁鞍山-本溪地区铁矿、江西九瑞地区铜、钨矿为代表的东部老资源基地,资源储量扩大,资源基础得到进一步稳固。以山东胶东金矿基地为例,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深部找矿不断取得突破,新增资源量1840吨,成为世界第三大金矿集区。另一方面,以黔东地区锰矿及四川甲基卡锂新能源基地等为代表的西部新基地不断涌现,东西并重的格局初步形成。
从矿种上看,一方面,铜、铅锌、镍、钨、钾盐等我国大宗矿产基地的形成,提升了我国大宗紧缺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以铜矿为例,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发现了多龙铜矿、甲玛铜矿、普朗铜矿等大型铜矿,形成了拉萨-山南地区、云南迪庆等资源基地,新增资源储量2341万吨,相当于以往60年查明总量的1/5。另一方面,石墨、锂等新兴产业所需矿产基地的形成,有力支持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如在四川甲基卡矿区探获亚洲最大的锂辉石矿床(189万吨),促成了甘孜地区资源基地的形成;黑龙江鸡西石墨深加工基地进一步得到稳固。
(五)整装勘查区、老矿山找矿成果显著
2011~2015年,整装勘查区在“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新机制实施下,找矿效果显著。全国整装勘查区投入315.40亿元,占全国固体矿产勘查总投入的15%,其中中央财政53.75亿元,地方财政41.48亿元,拉动社会资金220.16亿元。整装勘查区新增资源储量、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数量所占比例远高于资金所占比例。2011~2015年全国新增备案资源储量中,67%的铜矿、52%的锰矿、53%的铝土矿、47%的金矿、41%的镍矿,以及43%的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来自整装勘查区。
通过开展矿山深边部找矿,179个矿山新增资源储量达大中型矿床规模,有效缓解矿山后备资源不足的状况,平均延长服务年限10年,稳定职工就业40余万人。其中,西藏罗布莎矿区新增富铬铁矿450万吨,超过矿区以往累计探明资源储量;河南老湾金矿新增资源量100吨,一跃成为桐柏—大别山地区最大的金矿床;四川拉拉铜矿在矿区外围新层位发现厚层富矿体,新增铜资源量63万吨。老矿山找矿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找矿预测理论,开辟了找矿第二空间,带动了深部勘查技术方法进步,推动了矿产勘查开发向深部拓展。
科技创新亮点纷呈
(一)创建了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三位一体”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指导找矿实践取得巨大成功,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有效地降低了找矿标志的不确定性,显著提高了找矿预测可信度,实现了矿床学、矿床地球化学研究与矿产勘查紧密结合,为推进我国找矿突破提供了系统的方法体系。提出了勘查区找矿预测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首次研建了符合我国成矿地质特征的25种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涵盖了非岩浆后生热液型铅锌矿、玢岩型铁矿、次火山热液型金银矿及铅锌矿、岩相构造带控矿的铬铁矿,红层盆地边缘深大断裂控制的花岗岩容矿的铀矿等我国主要矿床类型,为矿产勘查提供了类比标准。
(二)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有效指导地质找矿。该项工作既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矿产成果资料的一次系统总结提升,也是我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理论方法研究的一次重要创新发展,完成了对全国主要矿产资源的潜力评价,基本掌握了25种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家底,圈定了近5万个资源预测区,为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布局、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创新了物化遥多元信息用于矿产预测的方法,为矿产预测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创立了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理论方法,建立了新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技术方法体系。
(三)基础地质理论研究引领地质找矿工作向新区新类型拓展。建立了青藏高原地质成矿理论,通过“特提斯多岛弧盆系构造理论”和“陆缘增生-大陆碰撞成矿理论”,重塑了青藏高原地质演化过程,揭示了青藏高原区域成矿规律。指导发现了30多处大型以上矿床。开展了中国陆块海相成钾规律及预测研究,大幅度扩大了柴达木西部钾盐资源远景,推算氯化钾资源量3.5亿吨。
(四)钻探、物探等探测技术进步,深部找矿能力显著增强。2000米固体矿产钻探技术及装备已在勘查中广泛应用,其中山东三山岛金矿区最大钻探深度已达4006米。自主研发的无人机航空物探综合测量系统、数字式航空氦光泵磁力仪与测量系统等多套关键仪器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制了一套抗干扰技术体系,包括仪器设备、处理软件及采集技术的创新,极大缓解了人文干扰对物探应用效果的影响;3D井-地磁测联合反演(SWMI3D)、地-井方位激电(IP)联合反演及井中TEM等一批地下物探新技术已投入找矿一线,提高了异常解释精度,加大了有效勘探深度。
经验做法不断开拓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组织实施,四部委密切协作,部省两级有效联动,地方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积极探索,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企业和地勘单位、科研院所积极响应,形成了生动地找矿局面,积累了许多好做法好经验。
(一)部省联动,层层落实责任。为做好全国找矿工作的组织实施,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组织编制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总体方案》,并共同成立了领导小组,统筹国家资源产业布局与地质找矿工作部署,研究解决找矿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政策和体制机制方面的重大问题。省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相继成立省级领导小组或指挥部,建立了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协调解决找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办公室等机构,明确责任、落实方案、研究促进找矿突破的政策措施,务实推进。
(二)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深入落实“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地质找矿新机制,准确定位不同资金的使用方向,财政专项资金做基础地质调查,企业投资主要开展风险勘查。通过公开竞争方式,引入优势企业投资找矿,并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企业和地勘单位联合,按照市场机制约定各方权利义务,加速资本和技术融合,形成了各类资金统筹部署、合理分工、有机衔接、规模投入的局面。
(三)锁定重点地区,集中力量加快突破。针对紧缺的大宗矿产,在全国优选了117片最有希望突破的地区设立整装勘查区,优先部署基础调查工作,通过引入企业,集中资金加大投入、组织队伍联合作业、安排专家巡回指导,加快找矿进程。
(四)建立地质找矿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面对当前矿业的不景气,各省积极建立地质找矿重大成果奖励制度,奖励取得重大成果的地勘单位和个人,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鼓励社会资金的投入,实现利益共享。青海、贵州、吉林等省份仍坚持加大省级财政投入,通过设置项目、招标、比选及自选项目申报、配置高风险矿种探矿权、配置先进设备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国有地勘单位找矿积极性。
(五)加强资料管理,提供社会服务。进一步加强了地质资料汇交环节的监管,确保地质资料按期依法汇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建设国家地质资源数据中心,实现数字化地质资料在全国范围内数据共享,为企业和地勘单位提供全面、快捷、方便、高效的地质资料和信息服务。
当前,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进入第三阶段。三个基本面“没有变”要求我们加强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强化清洁能源、新能源和战略新兴矿产勘查;继续加大“三稀”矿产勘查力度;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和绿色勘查。
接下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创新机制体制,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地质工作广度和深度以及其相关成果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推进矿产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拓宽社会投资渠道,有效调动社会资本力量,促进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矿产勘查有机衔接,优化勘查开发布局;同时继续深化产学研结合,切实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尊重科学规律,加大找矿尤其是深部边部找矿力度,立足国内,统筹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是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持续推进和各项目标圆满完成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