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发电1元剥离煤化工 母公司大唐集团接盘
能源经济网 郑宗斌
被煤化工拖累已久的大唐电力终于摆脱了这个烫手山芋。
三年巨亏116亿
曾被大唐发电寄予厚望的煤化工业务命途多舛,资料显示,自2005年开始进入煤化工行业以来,大唐先后上马了内蒙古多伦煤制聚丙烯、克什克腾煤制天然气和辽宁阜新煤制天然气三大项目。
其中第一个项目为内蒙古多伦煤制烯烃项目,项目投产不顺不说,还屡屡曝出环境污染事件,多次登上环保部黑名单。该项目总投资160亿元,主要产品为年产46万吨的聚丙烯。据大唐发电2015年年报,2015年多伦煤化工项目累计生产聚丙烯13.7万吨,远未达到最初46万吨的设计产能。
2007年,大唐建设的克旗煤制气项目上马,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项煤制气项目。按照其规划,总投资257.1亿元,年产天然气40亿立方米。2013年12月18日,该项目第一期正式投运,但在一个月之后即陷入停产风波。年报显示,克旗煤制天然气项目2015年累计生产天然气5.52亿标方。
停产一年多的阜新项目在2010年开始启动建设,总投资245.7亿元,建设规模为年产40亿立方米的煤制气。该项目曾计划在2013年投产,但并未如期完成。随着大唐发电打包处置煤化工资产,阜新项目在2014年底全面停止建设,已经累计投资超过40亿元。
三个大型煤化工项目进展未达预期,在油价暴跌、煤化工低迷的大环境下,持续亏损的煤化工业务已经成为拖累大唐业绩一大“包袱”。根据大唐发电公布的2015年年报显示,大唐发电在去年实现净利润28亿元,同比增长56.2%,但其煤化工板块亏损高达43.05亿元,近3年来已经累计亏损超过116亿元。
大唐能源化工公司总经理张明曾撰文《大唐煤化工投资受挫后的反思》,并对当初盲目投入煤化工产业做了深层反思。张认为,煤化工应遵循“5年设计、3年建成、一朝投产”原则,投资过了界,再好的项目也会亏本。
有业内人士认为,大唐在煤化工这样一个前沿的领域大唐一下子投资布局了3、4个大型项目,并且基本上同时推进,这样的速度很可能将自己变成“先烈”。
“左手倒右手”的无奈选择
作为现代煤化工“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大唐共耗资数百亿元,却深陷“煤化工”泥淖。
早在2014年7月,大唐发电和国新公司签署了《煤化工及相关项目重组框架协议》,计划对大唐发电的煤化工板块及相关项目进行重组。根据框架协议,将通过合作重组或股权收购,国新公司获得大唐发电煤化工板块及相关项目资产或股权。
在发展煤制天然气和新型煤化工5年后,大唐终于下定决心要否定自己原有战略,将这个还没有发展起来的业务彻底剥离出去。
据公开报道,双方的重组方案由国资委主导,原计划在2014年年底完成。重组方案一拖再拖,双方可能在资产估值和重组价格上难以达成一致。直至今年4月,双方的重组方案告吹。
随后大唐发电与控股股东大唐集团签署《煤化工及相关项目重组框架协议》,由母公司设立平台公司主导重组。这或是一种“左手倒右手”的无奈选择。
与此同时,根据国资委安排,神华煤制油化工原董事长吴秀章4月初调任大唐集团任副总经理。吴秀章在煤化工领域有着深厚的管理经验,有业内人士猜测,国资委希望吴秀章能够将其经验用到大唐,带领大唐煤化工业务走出困局。
大唐发电在公告中称,重组煤化工资产将有利于优化公司业务结构,调整公司发展战略,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巩固公司发电主业优势。
最终选择母公司来接盘煤化工业务,仍需要付出大量的资金来维持,巨大的财务压力仍将继续伴随大唐。对新上任的吴秀章来说,能否带领大唐走出“煤化工”困境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