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网站!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矿业动态 > 行业动态
向大海 要健康——自然资源部海洋三所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研发与成果转化见闻
来源:李红  日期:2025-08-08  浏览量:30  文字:【 】【加粗】【高亮】【还原

  从虾蟹壳中提取的高纯度氨糖药物已于去年获批上市;

  可增加水稻产量的生物制品,来自海藻中提取的寡糖;

  一种喜欢“吃油”的深海细菌,被用于治理受到污染的沙滩……

  “这是海洋的馈赠,也是人类向海问药的成果。”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刘希介绍,近5年,该所近50项成果实现转化应用,助企增值30亿元。

  人类在向海洋要食物、要能源的同时,也向海洋寻找健康的答案。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药物品类约占全球上市总品类的三成,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作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澎湃动能。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福建厦门的海洋三所,听科研人员讲述20年来如何海中寻宝、串珠成链,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让实验室的“金点子”,变成产业发展的“金钥匙”。

  创新链里的“秘密武器”

  氨糖被称为“关节的粮食”,很长一段时间里,氨糖提纯是一个难题。2005年,海洋三所历经8年攻关,成功在动物甲壳中提取出纯度在99%以上的氨糖。

  “以前,我国由于缺乏生产高纯硫酸氨基葡萄糖的技术,只能把从虾蟹壳中提取的甲壳素原材料低价卖给国外,再以高价从国外买回氨糖类产品。”厦门蓝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秀芬偶然了解到海洋三所的这一成果后,双方开始了长达20年的合作。

  所企联手,持续推进成果转化,最终攻克氨糖产业的“卡脖子”技术,蓝湾牌氨糖成为全球纯度最高的氨糖。2024年5月,蓝湾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药品正式获批上市,用于治疗原发性及继发性骨关节炎。

  近年来,我国的“蓝色药库”不断丰富,自主研发的海洋药物品类约占全球上市总品类的三成。作为国家队之一,海洋三所深耕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研发,近5年有近50项成果实现转化应用,助企增值30亿元。

  在药物研发行业,存在一个著名的“双十定律”,即新药研发需要花费10年时间、10亿美元。

  “事实上远不止于此。”海洋三所研究员陈明谅介绍,“海洋药物的创新链,至少包括资源调查、采集样品、样品保藏、分离提取、活性评估、应用开发……每一个环节的投入都很难用时间和金钱来衡量。”

  记者在位于海洋三所的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看到,一台台液氮储藏罐里,一管管来自深海大洋和极地的微生物制剂储存在这里。

  “这里是世界上库藏量最大的海洋菌种库,有超5万株。”自然资源部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阮灵伟介绍,“这里有最多的海洋微生物新种,已发表248个新物种;针对深海来源真菌发现的新化合物数量约占全球同期新发现50%……”

  据介绍,目前陆地微生物中发现的化合物超过95%是已知化合物,新化合物发现率不到5%。海洋环境独特且充满挑战,孕育了大量耐受极端条件、功能多样的微生物。充分开发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是实现高端生物产品自主可控的必由之路。

  “这些来自海洋生物的活性物质,正是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研发的秘密武器。”阮灵伟说。

  转化链上的“催化剂”

  2017年,一头喙鲸在福建宁德海域搁浅。2019年,福建喙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当年那头喙鲸搁浅后,海洋三所科研人员从鲸的肠道中筛选出微生物样本,公司购买了这项海洋益生菌专利技术,如今已研发并上市7款海洋益生菌固体饮料。”福建喙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钦苗说,基于这项成果,公司开发了“鲸小益”品牌并获得商标注册,大大减少了对国外专利和原料的依赖。

  “这株源自深海柏氏中喙鲸肠道样本,是我国首次完成深海哺乳动物肠道源功能菌株的产学研转化。”自然资源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吴鹏介绍,从2018年海洋三所与喙鲸生物成立“海洋生物制品联合研发中心”,到2024年12月“海洋益生菌在伤口愈合、肠炎治疗以及辅助降血压的应用”成果转化落地,他参与研发并见证了研企双方持续拓展海洋益生菌在功能食品和医用领域的应用场景。

  成果的不断转化,是海洋三所“转化链”上创新的体现。

  海洋三所产业处处长汤熙翔介绍,近5年数据显示,得益于海洋三所成果转化,16家企业实现技术升级,新成立7家企业。

  “企业需要科研人员扶上马、送一程,实验室成果也需要在实际生产中验证。”来自海洋三所的驻企“科技特派员”唐旭说,“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中间还有很长的路,需要科研人员与企业一起走。”

  2018年以来,海洋三所共有50名“科技特派员”、12名兼职科研人员走进生产一线,成为与企业共同解决“转化链”上一个个难点痛点的“催化剂”。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中试也是不可或缺的‘催化剂’。”海洋三所研究员洪专介绍,科技成果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而未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只有30%,中试研发技术配套不足问题是制约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最为关键的技术瓶颈。

  开展中试首先需要解决设备问题。无论是对于有成果的科研人员,还是对于想实现技术升级的企业来说,都难以凭借一己之力实现设备的系列化配置。“他们常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四处寻找可匹配的中试设备,过程麻烦且痛苦,许多科研成果因此被束之高阁。”洪专说。

  2018年,海洋三所“海洋生物产业化中试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启动建设,坚持开放共享的专业化中试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运行模式,为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搭建桥梁,并针对各地政府需求建立“柔性引进”模式,政府无需投入巨额的平台建设和维护费用,可通过该平台帮助当地企业获得技术支持。

  人才链的背后是“制度链”

  “太平洋火色杆菌中,丰富的酶系简直称得上‘包治百病’。”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曾润颖介绍,凭借一项海藻寡糖生物肥技术,实验室与企业对接,广泛服务于日化、医药、农用制品等不同的终端产品,成功实现了成果转化。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花田乡是远近闻名的“贡米之乡”,出产的稻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和有机产品双认证,但此前由于农家肥不足,严重限制了水稻产量。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绿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