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出现断崖式暴跌。
据乘联会厂家数据,2017年1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5400辆,同比大幅下降61%——这个数字远不及比亚迪一家企业在2016年的新能源车月均销量。其中,比亚迪今年1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仅为605辆。而去年同期,比亚迪旗下仅插电混动车型唐的销量就达到4012辆,另一款插电混动车型秦的销量也有517辆。
至于为何在今年1月出现暴跌,比亚迪内部人士昨日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称,由于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迟迟未出,处于政策的空窗期,这给新能源汽车今年1月的定价造成不小的困扰,例如比亚迪今年1月新能源商用车成交量只有几辆,但实际上此前洽谈的意向订单就有几千辆,因补贴政策未出而双方迟迟未签合同,加上春节假期等综合因素,导致了1月销量的下滑。
2017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直至2016年12月30日才正式出炉,需要提前做定价计划的车企,此前政策未明朗的情况下普遍处于观望中,无法于今年1月发力。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称,没有明确的补贴以及没有目录,车企一时不好生产。今年1月的新能源乘用车,呈现蓄势待发的低产销特征。这也是新能源车的年初补贴退坡与公告重审过程中的暂时现象,随着第一批新能源推广目录的发布,2月新能源车将步入正轨,预计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75万辆。
低迷开局
按照新政,今年1月1日起,纯电动乘用车按续驶里程不同补贴分别由2.5万、4.5万、5.5万,降至2万、3.6万、4.4万元,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补贴也由3万降至2.4万元。同时,按新政,地方财政单车补贴额不超过中央财政的50%,与中央财政1:1的地方财政补贴也成为历史,出现大幅退坡。综合国补加地补,2017年购买新能源乘用车的政府补贴最高将减少4.4万元。
与此同时,2月9日,北京市经信委官方发文,对外公布了调整后的新能源汽车补贴等相关政策情况。按照国家最新要求,北京市新能源小客车财政补贴标准将按照中央财政补贴标准的50%执行,且两级财政补贴不超过车辆售价的60%。如果按照这一方式执行,今年在北京购买纯电动汽车的最高补贴将比去年减少40%左右。
购车成本的增加势必影响消费者的购车热情,加之多地政府尚未出台今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细则,企业在销售定价上也持观望态度。记者从沪上包括吉利、比亚迪以及上汽在内的多家新能源汽车4S店了解到,由于目前地方政策还不太明晰,因此目前新能源汽车多以“预定”为主,这也造成1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惨淡。
这只是开始,按照国家计划,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将在今年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20%,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将有望彻底告别补贴。
在此背景之下,还有人愿意购买新能源汽车吗?按照目前的数据,虽然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在过去两年呈直线上升之势,但事实上,有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37.9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中,仅有8万辆是私人购买,而其中约有6万辆卖到了北、上、广、深、津、杭六大限购、限行城市,占据了私人消费约70%。在补贴退出、政策刺激走低的背景下,如何让新能源汽车“取悦”市场,成为摆在新能源车企面前的最关键性问题。
新车驱动市场
尽管以低迷开局,但业内对于今年新能源车市的走势并不悲观,普遍预判将呈现稳定的增长。高工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高小兵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谈到,经历过“骗补”风波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将逐渐从原先粗放型增长,回归到理性增长。新能源汽车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层面,国家鼓励新能源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预计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大约为75万~80万辆。
赛迪顾问新能源总监吴辉近日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也谈到,新能源汽车的基数小,未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不过,新能源汽车增长逐渐趋稳,不再像前两年那般高歌猛进,预计今年销量将在70万辆左右。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16年新能源汽车销售50.7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53%。这低于原先预判的70万辆的2016年销量目标,主要是受骗补风波以及补贴政策迟迟未出等因素拖累。工信部继去年公布对苏州吉姆西、苏州金龙等五家车企骗补处罚之后,近日再对重庆力帆、郑州日产等7家骗补车企追责。
高小兵谈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过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期阶段,难免存在一些车企钻政策的漏洞。经过2016年的调整期,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回归有序,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将开始迎风而上。至于补贴是否过高,这应该一分为二,对于真正用于新能源汽车正向开发的企业而言,研发费用动辄几十亿元,政府补贴其实是不足的,但对于一些研发投入少,甚至只是在原来燃油车的基础上进行研发的车型或车企而言,补贴显然过高。而新能源汽车补贴被一些车企钻了空子,国家对于这些企业惩罚打击,将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