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欧程序启动在即,英国经济仍笼罩在“不确定性”的阴霾之下。前财政部国务大臣奥尼尔(Lord O'Neil)呼吁,英国应马不停蹄地将对华关系提升至一个新水平。自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正式签约以来,中英核能合作热度不断攀升,核能合作成为两国经贸合作的重头戏。
日前,英国国际贸易部(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Trade)举办2017英国民用核能展,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上海市核电办公室、中广核、中核、国核、东方电气、中核建、中电建等中国核电企业、行业和政府代表,以及诸多核能产业链上的企业齐聚伦敦。
展会期间,核时代公司(NuGen)CEO Tom Samson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脱欧”使新建核能项目的投资显得尤为重要。英国政府对新建核能项目给予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这对投资者而言是最具吸引力的因素。
“今年的核能展在新建核能与核退役领域都释放了积极的信号,让大家看到了市场复苏的可能性。”一位中国代表团的与会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
发力核电复苏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民用核电的国家,1956年底建成投运的Calder Hall是世界首座商用核电站,此后20年英国在全球核电领域持续领跑。转折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北海油气的大规模开发、核电企业的全面私有化以及受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影响,英国的核电发展陷入了停滞。
在英国,大约20%的电力由核电提供,然而当前在运的大部分机组已陆续到达退役年限。英国2003年发布的《能源白皮书》预测,若不重启核电建设,到2025年英国将只剩下一座核电站。
2008年,英国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提出了能源发展的长期目标:到2050年,英国温室气体排放量需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80%。同年,英国政府发布了《核能白皮书》,决定重启停滞多年的核电项目。
在英国新核电项目的8个场址中,EDF拥有5个场址,地平线核电公司(Horizon)拥有2个场址的投资权,核时代公司(NuGen)拥有1个场址的投资权。据业内保守估计,新核能开发计划价值600亿英镑。
“在接下来几年,英国全新的反应堆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18GW左右,很多人说英国进入了核能的文艺复兴时代,我认为这句话非常正确。” 英国贸易投资国务大臣Greg Hands议员在会上说。
此外,价值每年约30亿英镑的核退役项目也已展开。英国拥有全球首个核电站退役的经验,使其在全球的核电站退役市场上占据明显优势,据估计,该市场的产值到2030年将高达2500亿英镑。
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开放的市场环境,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核电开发商前来掘金。然而核电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颇高的风险令一些投资商望而却步。
地平线公司(Horizon)CEO Duncan Hawthorne在会上称,开发商需要自己先投入至少25亿英镑的水平,之后才可能有金融投资者介入,因此十分关注英国政府的电价政策。
据了解,为吸引投资,英国政府的一些支持措施已到位,包括专利盒子、研发税收抵免和24亿英镑的区域增长基金。英国政府还将与核电开发商签订“差价合同”,确保发电价格使投资者获益。
Greg Hands自豪地表示,在民用核能国际合作的道路上,英国绝对是国际首选的合作伙伴方,英国的专长关乎核的整个周期,国家的产业政策也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中英合作迎契机
自2011年日本发生福岛核事故以来,西方国家大多选择了观望,核反应堆建设的脚步停滞不前。中国和英国是全球范围内为数不多的积极推进核电项目的国家,向世界展示了信心。
“我们认识到,在英国核能市场取得成功的关键,一个是供应链,一个是技能。所以在欣克利角C项目上,我们64%的投入都是在英国当地,这是一个很大的承诺。”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东山在会上表示。
由于缺乏自主核反应堆技术,英国以开放的姿态对待世界核电技术参与新建核电项目,也因此形成了多种技术在英国市场展开竞争的局面:EDF将在Hinkley Point C和Sizewell C项目采用的欧洲压水堆(EPR)技术,NuGen拟在Moorside核电站采用的西屋AP1000技术,日立旗下Horizon Nuclear Power在Wylfa项目拟采用的改进型沸水堆(ABWR)技术。
各国核电技术想要在英国落地,就必须通过世界上最为严苛的核电技术审查——“通用设计审查(GDA)”。1月10日,英国正式受理华龙一号GDA申请,标志着华龙一号通过英国、走向世界迈出了关键性一步。
英国核能先进制造研究中心董事总经理Andy Storer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英国社会必须接受一个现实,英国没有大的装机容量以及足够的能力去打造规模较大的产品,应用于新建核能项目,这对中国公司而言是实实在在的机会。
Andy Storer还指出,在脱欧的大背景下,英国政府对出口更为重视,而促进出口就必须加大对创新型、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研发力度,这也是英国政府的重要议程。英国政府在科研上投入了更多的资金,对打造与其他国家长久的合作伙伴关系也更感兴趣,这事实上有利于中英两国的关系。
核退役市场也蕴藏了巨大的价值,受访的多位中英企业代表表示十分期待共同开拓核退役市场。“以塞拉菲尔德核电站为例,整个退役过程要持续大约一百年,需要支出近600亿英镑。英国、法国一些反应堆在今后五到十年都面临关闭,这代表巨大的市场机会。中国企业可以提供庞大的产能,其成本总体比西方企业要低,中企可以与在退役方面具有经验的英国公司合作,共同开拓核退役市场。” Amec Foster Wheeler清洁能源业务总裁Clive White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
一位旅英华人核电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国在核退役方面的经验相对较少,以核电发展目标来看,到2030年中国将建成100个核反应堆,核退役市场规模将接近1万亿美元。中国若不提早准备核退役的相关方案和技术、人才储备,未来将面临巨大挑战。
此外,中国核电企业“走出去”也面临多重挑战。上述旅英华人核电专家告诉记者,商业模式的转变在短时间内将是一个冲击,进入英国充分竞争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中,中企能否快速适应市场机制、进行有效决策是很大的挑战;其次,人才储备仍是短板,短期来看中国核电国际人才储备还远远不足,需尽快开展属地化招聘。
“中国核电企业在走向英国市场时,尽管并不缺乏硬实力,但在软实力方面却还需迎头赶上。”他说。